原标题:个人实践内容怎么写(个人实践表怎么写)
导读:
观察·叙事·反思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心得总结王程老师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实践之于大学生和大学教师来说并非陌生的事物,虽然对于实践概念的理解与实践功用...
观察·叙事·反思
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心得总结
王程老师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实践之于大学生和大学教师来说并非陌生的事物,虽然对于实践概念的理解与实践功用的选择,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迁,但大体来说,当下存在四种主要的社会实践观念:
其一,实践是书本知识的拓展与运用,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另一面,充当着社会实验的功能,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校验书本知识的真伪,积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
其二,实践是磨炼意志品格的必由之路。人只有在实践的挫折中,才能更为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生理缺陷与性格弱点,进而锤炼意志,提升品格。
其三,实践是人对所处环境认知的起始环节,它主要体现为通过实践初步达致观察国情,了解社情,体察民情的效果,从而为大学生正确定位人生坐标打下基础。
其四,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的物质生产关系决定相应的意识形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通过实践中的感知作为媒介,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上述四种观点基本反映了当下社会实践观念的认知水平,在这四种观点的指引下,近些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已成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是,如果单纯从这某个方面理解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同时从这四个方面理解社会实践,仍然没能完整地解答社会实践的功效,仍然是在用感性地、碎片化地的体验来解读社会实践的完整内涵。因此,最重要的问题是:
第一步,如何用知性的范畴整理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功能,从而把对实践教育条块分割化的认知碎片,整合成具有逻辑链条的思维体系。
第二步,如何运用理性对这一链条进行反思,使其升华和内化为具有价值属性的主体精神。
第三步,如何将这种精神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外化为改造世界,塑造“新我”的方法论,即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人自身。这三个步骤,可以化约为六个字:观察——叙事——反思。
part 1
观察
观察是沟通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的核心媒介,而日常生活是社会实践最微观的组成单元。因此,对 “观察”不能仅仅在表层进行解读,不能单纯理解为有组织地走出校园,与各类社会组织或者不同人群开展活动,倾听陈述,记录心得等行为,而是应当在更为广泛和专业的领域加以思考:将之理解为沟通课堂教学知性活动与日常生活感性体验的桥梁。
观察是诱发大学生主动发现学科内涵,分流学科兴趣的原初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某个学科领域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该领域的强烈好奇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与特征。
part 2
叙事
所谓叙事,并非主观编造和讲故事,而是用知性范畴整合感性材料的过程。通过观察获得的感性材料毕竟是杂多的和碎片化的,如何将这些碎片化的材料整合为具有逻辑关联的知识体系,是人之思维的重要功能。
叙事环节在社会实践中具体体现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等文本的撰写。在这些文本的撰写过程中,学生把通过观察获得的感性材料用已有的知识体系重新整理编排,从杂多的历史材料中梳理理性的逻辑,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类疑难的概念,为了搞清这些概念,就必须阅读相关的文献材料,于是,原本杂乱的知识和概念在写作过程中被特定的主题串联了起来,正如一盘散落的珍珠被一条丝线串成了项链,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被掌握了,方法就是用丝线(范畴)去穿珍珠(具体的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发现这个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理论的空白、研究的兴趣点等诸多值得进一步挖掘的素材。
part 3
反思
所谓反思,是指将已获得的所有的知识和方法,用理性的力量进行质疑和批判,即从知性范畴上升到理性的统一,使知性具有价值判断和目的性特征,进而升华为一种主体精神。这种过程体现为精神的内化和外化相互循环。
其一,在社会实践的最后环节,反思对于实践主体的精神培养与人格塑造有着终极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通过观察、叙事所获得的知识与方法,在反思的过程中内化为主体独立的人格。
其二,反思的过程并非在内化中终结,而是通过进一步的外化,即通过反思而塑造的“新我”再次投入到新的社会实践之中。从而生成新的世界和新的人。
自2005年开始,我带领安徽财经大学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途因外出学习三年,未能在安财带队(2014年暑期带领上海财经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参加千村调查项目),总的算来已经有10次带队经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悟。在这12年的工作经历中,自己的角色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团学行政人员到重回学校当学生再到专职教师的转型,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早年对于社会实践的理解还处在流于形式,应付工作的层面,因自身人生阅历有限,对很多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并不能给学生令人信服的解答。记得2005年的夏天,我带领36名学生在安徽省固镇县农村进行社会实践,夜晚来临,我和同学们在田埂围着一堆熊熊的篝火仰望星空,那时连自己对人生都充满了迷茫,可以想象,那时的自己,对于学生很难有实质性的指导。
这12年的经历让我懂得,社会实践不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的成熟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教师总是认为,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因为有大量的科研任务没有完成,有大量的专业书籍没有阅读,因为要评职称,所以要忙着写论文,拿课题。其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指导实践对于教师能力的提升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指导实践的过程既是和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自己了解时代,把握历史脉搏的绝佳机会,与其在书斋中冥思苦想空洞的理论,不如投身到社会现实中寻找灵感与答案。其二,指导实践能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就我个人体会而言,当代的学生和十多年前的学生有着很多的差异,总的来说,优点多于不足。比如,现在的学生对于前沿知识的掌握要远远优于过去的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也强于过去,在个人意志品质方面,90后的学生并没有体现出过度的脆弱,而是更能在学习中体现出韧性。但是,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过于自我,原子式的个人意识更为凸显,因此,团队意识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
2017年7月,我带领安财会计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和金融学院的16名本科生赴合肥、芜湖开展安徽省公共服务社会实践调研,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彻底摒弃了原先对于社会实践的认知。过去我们总是认为,社会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去晒太阳、经风雨、睡土炕,认为这些就是培养意志品格的方式,看来,这种观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学生未来的就业大多是在城市,工作的环境大多是在办公室,每天面对的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而是大量的文件、数据、报表。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意志品格的塑造,更应体现在面对繁琐的文件和数据时,具备认真严谨、锲而不舍的理性精神;更应体现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具备一丝不苟,勇攀高峰的智力意志,而不是单纯的生理考验。
指导老师王程和队员们在社区与工作人员访谈交流
指导老师王程与社区服务人员访谈交流
指导老师王程与社区居民访谈交流
指导老师王程指导队员们统计数据
在这篇总结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起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开篇时的话语:“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任务,无论你是否愿意承担这个任务,无论你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生活,都将会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承担者,我们都是历史的剧中人,有些人能在时代的考验中觉解人生的内涵,有些人注定一生浑浑噩噩,正如剧中有不同的角色,人生也有不同的目的,唯一不变的,是由这种合力推动的历史以及最终的进步观念。
征集
青春安财微信长期接受广大青年学生及教育工作者的投稿,内容可涉及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学生思想文化引领、人生感悟。投稿要求原创,投稿邮箱:3247033560@qq.com
小编/徐德明
审核/马明 刘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